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端午节的由来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6-10 [来源]: [浏览次数]:

又是一年端午佳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在2009年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你对端午节的了解有多少?

01“端午”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重五节、午日节、五月节、天长节、天中节、地腊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等等。端与初同义,晋代成书的《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五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时,因为他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名相宋璟建议要避讳,就把“端五”改为“端午”,从这以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关于其由来,说法不一,但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最大。正是由于屈原的缘故,端午节也因此被称为“诗人节”。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日,人们都要吃粽子,喝雄黄酒,还要到江上划龙舟,以此来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到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下诏将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谕令各地官府组织诸如赛龙舟之类的活动,以纪念屈原。人们热爱屈原、怀念屈原之情,千百年来成为世世代代沿袭至今的风俗。端午节这一天,都举办赛龙舟、吃粽子的纪念活动,反映了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之情,表达对民族英雄和爱国先驱的崇敬。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还有以下不同的说法:在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一般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过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现代学术已不把传说当作节日风俗的起源,而是把传说当作节日风俗的一部分,力图从对节俗的分析中科学地探讨节日的真实起源。于是有了以下说法:闻一多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所作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端午节是中国古代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是一个龙的节日。

近来,李道和从端午习俗的考察中发现:水是几乎所有端午习俗发生的源生性自然背景,认为端午是从水灾的自然悲剧和蛟龙覆舟噬人的背景中产生的。竞渡、缠粽、系臂等一系列节俗都是斩蛟斗龙的,而屈原、伍子胥、曹娥的故事都是由于水死而联系到节日上去,使端午节有了对于他们的纪念性。

至于端午采药蓄药等习俗,则包含着防治水土卑湿导致的风痹杂症的巫术及医术意味。也有学者从人们顺应自然节律变化而采取卫生保健措施的角度来阐释,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风土记》载:“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与此说相关的,还有恶月恶日驱避说。端午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疠流行的季节,俗称“恶月”。早在周朝,就有在五月初五日洗澡时,将兰草放在水中的习俗,其目的在于清洁禳毒,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曰:“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到现在,我们还可以从许多端午节的习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02“端午”的习俗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龙舟竞渡、吃粽子,以及悬白艾、挂菖蒲、佩香囊、戴荷包、饮抹雄黄酒,还有挂钟馗捉鬼像、采药驱狼等,在民间传统里,多是为了避邪驱恶、防疫防病。任何节日都需要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或举行相应仪式来支撑。这些仪式或活动不仅与人们的日常行为具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存在很多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如在服饰方面,一些中原地区在端午节有佩戴香包的习俗,有的南方地区则佩戴菱角,东北地区的达斡尔族在五月初五给小孩身裹红布,还有一些地方给小姑娘戴石榴花、给小孩穿五毒衣、缠五色线,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延续着端午文身的古老习俗。在吃的方面,大多数地区和民族在端午节一般要包粽子吃粽子,有的地方则吃五黄、吃五毒饼,还有一些地方要喝雄黄酒。端午节居所的装饰方面也有讲究,不仅在大多数地区盛行门上插菖蒲、艾草,还有插柳枝、挂葫芦、缠葛藤、系红布等情况,有些地方还要贴纸符。今天,端午节在重视家庭防疫驱病等方面仍然有其现代意义,而渊源于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

03“端午”的诗词

吃粽子、赛龙舟、放纸鸢、赏榴花、佩香囊、悬艾草……一片粽叶,一把艾草,一句诗词裹入了古人的缕缕情思。让我们在诗词中遇见最美端午,系住一年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