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院风采 >> 正文

以艺传德 以扇载情|我校美术学院为第十八届 “沧州好人”绘制宫扇传家宝纪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4-12 [来源]: [浏览次数]:

4月10日,一场承载着艺术温度与道德力量的文化盛宴在沧州拉开帷幕。受沧州市电视台邀请,我校美术学院 10 位中国画专业教师精心创作 10 幅宫扇作品,作为第十八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的传家宝,在颁奖典礼现场隆重赠送。

此次活动以“艺术赋能好人精神,丹青描绘文明沧州”为主题,不仅展现了高校服务地方的责任担当,更通过传统艺术形式让好人精神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谱写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

以文化人,凝聚榜样力量

在燕赵大地的版图上,沧州始终以“好人之城”的美誉彰显着道德文明的璀璨光芒。自“沧州好人”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无数平凡英雄用善行义举诠释着 “尚德、崇信、重义、争先”的沧州精神,成为城市最亮丽的名片。第十八届 “沧州好人”典型代表颁奖典礼,不仅是对榜样的致敬,更是一次凝聚城市精神、弘扬文明新风的重要契机。沧州市电视台策划的为“沧州好人”赠予“传家宝”环节,旨在通过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将好人精神转化为可触摸、可传承的文化载体,让道德力量在艺术熏陶中得以升华。

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长期秉持 “艺术服务社会” 的办学理念,此次主动承担宫扇创作任务,既是响应 “我是文明市民 要为城市争光 我是燕赵儿女 要为河北争气” 的号召,更是以专业优势赋能地方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美术学院院长王通表示:“‘沧州好人’是城市的精神坐标,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让好人精神与传统艺术相结合,既为好人送上一份具有文化价值的礼物,也让更多人通过艺术作品感受道德的力量。”

名师荟萃,彰显专业底蕴

此次宫扇创作团队由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骨干教师组成,涵盖中国山水、花鸟、人物等多个专业方向,团队成员既有深耕艺术教育多年的老教师,也有兼具学术背景与创作活力的青年博士,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强大阵容。

从学术背景来看,团队教师大多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顶尖艺术院校,多数拥有硕士、博士学位,部分教师曾赴海外院校研修深造,形成了 “本土根基深厚、国际视野开阔” 的学术底色。他们中既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省级美协副主席等行业领军人物,也有高校教学骨干、画院研究员等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多人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级、省部级艺术基金项目及社科研究课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青年美展等国家级重要展览,并被专业美术馆、政府机构及私人藏家收藏,学术成果与创作实力备受业界认可。

在专业能力上,团队成员各有所长:有的精于工笔重彩,善于以细腻笔触刻画物象的精神特质;有的擅长写意山水,在笔墨挥洒间展现自然意境与人文情怀;还有的长期深耕地方文化,对沧州本土的历史文脉、民俗风情有着深刻理解。这种多元的专业视角与创作风格,为宫扇作品的个性化表达与主题性呈现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这支团队的集结,不仅彰显了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中国画领域的整体实力,更体现了高校教师 “扎根地方、服务社会” 的使命担当。他们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强烈的文化责任感,为此次活动注入了专业厚度与艺术温度,让每一幅宫扇作品都成为 “以艺载道、以美育人” 的生动注脚。

一人一扇一世界,一笔一墨总关情

10 幅宫扇作品以 “山水寄情、花鸟言志” 为核心,每幅作品均围绕一位 “沧州好人” 的事迹与精神特质量身定制,实现了艺术语言与道德内涵的深度融合。

山水篇:以境传心,绘就精神家园

王通创作的《利水潺潺绕翠微》,以 “社区干部徐利民” 为原型,描绘了一幅溪水潺潺绕村而过,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间的画面,提诗 “利水潺潺绕翠微,民风淳朴映斜晖” 巧妙嵌入 “利民” 二字,既展现了社区治理的温馨和谐,也暗合 “上善若水” 的道德境界。杜飞的《运河人家》采用三绿设色,与国家 “绿色家园” 理念相契合,白色屋舍象征家园纯净,葱郁树木寓意生机盎然,通过运河畔的人居图景,致敬 “守护家园净土” 的好人精神。张震的《山水清音》以园林小径、潺潺流水构建空山幽静之境,墨色淋漓间传递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新时代理念,呼应好人精神中 “守护自然、共建美好” 的深层内涵。

花鸟篇:以形写意,诠释高尚品格

刘国胜的《报春》以梅花为主题,既回溯新中国成立后 “红梅赞” 的革命精神传统,又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的新时代内涵,通过工笔技法展现梅花傲雪凌霜的坚韧,象征好人不慕虚名、真抓实干的品格。陈明的《风荷清韵》以荷花为题材,取 “出淤泥而不染” 的寓意,象征 “沧州好人” 风清气正的形象,寄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沧州大地的深刻践行。陈兴川的《梅竹双清》将梅花的坚韧与竹子的气节相结合,辅以画眉鸟的吉祥寓意,既传承文人画传统,又赋予 “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的现代解读,体现好人精神中 “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 的统一。韩雪的《凝香》以芍药入画,借“花中宰相”之姿,凝练东方美学的形意交融。画中芍药既有牡丹的端丽华贵,又蕴清荷的淡逸风骨,笔墨流转间,枝叶舒展如君子坦荡,花瓣层叠似仁者襟怀。“沧州好人”王美红恰似这画中芍药,以平凡身躯承载不凡大爱。

人文篇:以笔抒怀,传递精神力量

耿兰兰《携琴访友》正面绘制乡村山水,背面题字 “德润沧州千古韵,善行如水济人心”,将丹青与书法结合,以传统艺术形式诠释 “德善文化”的传承。王用的《正觉》描绘高士登高远眺的场景,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理,松树与竹子的组合象征坚韧品格,表达对好人及其后代的美好祝福。任意的《卫军意韵山水彰》以山水为载体,似揽天地灵秀于怀。画中一人悠然其间,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正如张卫军在漫长的盐碱地旱碱麦科研研究岁月里,以沉稳之心坚守,尊重自然、遵循规律,于静默中深耕。传统美德在山水环抱间,如潺潺溪流滋润心田,又似古曲悠悠,传递着敬业奉献、敬畏自然的人文意蕴,提醒人们传承这份精神财富,于各自领域坚守初心,如这画卷般,既有奋进之姿,亦有悠然之态,诠释生命的厚重与担当。

每幅作品均采用宫扇这一传统形制,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宫扇象征团圆美满,与“沧州好人”所凝聚的社会正能量相得益彰,形成 “外美于形、内美于神” 的艺术效果。

以艺载道,书写时代篇章

在“弘扬文明新风 凝聚榜样力量”的活动现场,当10位“沧州好人”接过宫扇时,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德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宫扇不仅是艺术品,更是精神传承的载体——它们将走进好人家庭,成为代代相传的“传家宝,让好人故事在家庭中流传,在社会上传播。

从艺术价值看,宫扇创作展现了中国画的多元面貌;从文化意义讲,它将“沧州好人”这一现代道德符号纳入传统艺术体系,赋予其历史纵深感与文化厚重感。这些作品既是对“沧州好人”的艺术礼赞,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尚德”精神在笔墨间得以永恒。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将继续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在“走出去”的征程中,让更多人通过艺术认识沧州、了解沧州、爱上沧州。当宫扇的扇面在风中轻摇,扇起的不仅是艺术的清风,更是文明的涟漪,它将激励更多人以好人为榜样,争做“城市争光、河北争气”的践行者,让道德之花在沧州大地上常开不败。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沧州在“好人文化”与“艺术赋能”的结合上迈出了新步伐。它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成果展示,更是一次城市精神的集中升华。当10幅宫扇作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我们相信,在艺术与道德的双重滋养下,沧州这座“好人之城”将继续书写文明进步的新篇章,让燕赵大地的精神之光闪耀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