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朵花儿会无故芬芳——沧州师院走出的学者王翔登上"百家讲坛"背后的故事10月16日上午九点,沧州日报主办的“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第31期在清风楼举办。本次访谈主题为“百家讲坛话三曹”,沧州师院走出的青年学者、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讲授"诗歌三曹"的王翔,为家乡父老倾情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见到父老乡亲,我内心充满着亲切之情。我不是什么名人,我希望以一种普通的眼光被看待。今天我的小学老师和献县乡亲的到来使我备受鼓舞与感动,我衷心地感谢大家。”访谈开始,王翔简单的几句话让人感觉到他的朴实、真诚以及对家乡的深情。 王翔的低调令人感动。但是,又有哪一朵花儿会无故芬芳?在接下来的娓娓而谈中,我们得悉了王翔成长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谈及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合作,王翔感慨万千又颇为平静。他说,能够拿到百家讲坛的“入场券”,既得益于自己十余年来在京城的磨炼,又要感谢央视"百家讲坛"愿听青年发声,给了他这样难得的机会。王翔说,“我用十年的时间钻研学问,在京城学到了提升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我至今仍然感谢自己挺了过来,在需要突破的时候找到了路径。”王翔登上"百家讲坛",经过央视三年的考察,其间多个选题被毙,其中的忐忑与艰辛无人知晓。谈到第一期节目播出时的感受,王翔说,“当时我的内心是极度平静的。当你经历了三年的忐忑最终达到目标,真的会觉得成败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经历,这种自我完善。”王翔在备考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期间,为了节省时间,常常靠方便面充饥,前后共吃了一千袋。“至今提起那一千袋方便面,我的生理反应是苦的”,王翔不自觉地摸着胃说,“然而心理上是甜的。我感谢那一千袋方便面使我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与况味。”王翔用十个字总结了自己那段时间的精神状态:“既如饥似渴,又饥肠辘辘”。他解释道,那段日子里对知识的追求是如饥似渴的,而对知识的需求又经常使他饥肠辘辘。经过三年的备考,王翔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如愿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深造,其专业课成绩至今无人打破。 在北师大任教期间,王翔坚持学术研究,以其丰富的内存,多样的视角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在教学中站稳脚跟。然而取得一定成就的王翔并未满足,他仍然坚持学术研究,不断充实自己,挑战多种角色,拓宽人生区间。他自言“风景还在路上”,认为学术研究可以使他走得更远。王翔师专时期的校友兼师哥吕永森这样评价他:“师专三年,他未逛过商场,未去过公园,埋头于图书馆,当时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他的坚韧。”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对于王翔从一个“穷小子”到“文学大儒”的蜕变表示好奇。王翔透露,成长过程中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从未放弃读书,也教导指引自己和弟弟多读书,使自己从小便有了大于其他孩子的阅读量。他说,“父亲早已不在人世,我却至今忘不了他的背影。我说不上其中的原因,却令我充满了力量。”王翔还表示,穷苦人家的孩子不成功便罢,一旦成功含金量便不小,“我至今感恩自己在农村长大的经历和在献县三中担任中学教师五年期间的见闻,这使我拥有了比别人更厚重的人生阅历,看问题有了区别于他人的独特视角。"他鼓励像自己一样出身贫寒的青年人多加努力,成功并不遥远。 提及母校沧州师范学院,王翔满怀感激,“师专时期的素材积累与知识储备助力我走入北师大,拥有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王翔说,这就如同学习武术一样。北师大奠定了我学术的基础,她教会了我武术;而师专则是我铸成刀枪的摇篮。他始终坚持着北师大文学院院长对他说过的“要像在北京一样思考,也要像在沧师一样读书。" 访谈之后,王翔解答了沧州师院的师弟师妹提出的问题,与师院学生记者团亲密合影并为师弟师妹写下了“图难于易,为大于小”八字箴言。 沧州师范学院派出电教室工作人员参与节目的全程录制,并派出文学院及大学生传媒中心刘文婷、李力等十名同学组成记者团参与节目,进行采访和互动。